一是“三训”打造师资队伍。开展线上培训,选派200余名教师参加国培、省培等线上培训,提升教师专业素养。落实全员培训,采取“集中培训+送培进校”方式,对全区90余名专兼职教师开展各级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培训,全面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涵养。推动多方培训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名师工作室等入校开展专题讲座32场,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队伍建设。
二是“三进”丰富传播形式。专业名师进校园,指导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、情景剧演绎等活动30余场,加强传统文化传播。研学活动进传统文化基地,组织师生到禹王台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0余次,参与人数超1.2万余人次。传统文化融进社团活动,打造“泥塑制作”“中华武术”等60余个特色社团,形成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格局。
三是“三全”保障实施成效。组织全员参与活动,定期举办中小学文化艺术节、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70余次。开启全息互动模式,投入35万元,配齐配全3D打印机、可穿戴式教学设备(VR眼镜)等现代化技术设施。打造全时育人机制,在“课上-课下-假期”全时段,开展“五老进校园”“书画进校园”“非遗作品征集”等活动,累计展播书画、剪纸、年画等作品500余件,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。